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和对语文试卷研发工作的思考
智业天成 语文研究员 范学舜
2022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深入研究今年高考试题的新特点、新变化,深刻领会高考试题所体现的命题思想和命题导向,对于公司2023届产品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本文拟通过对2021年和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比较分析,试图找出语文试题的新变化,以便为语文学科的产品研发提供借鉴。
一、2022年语文试题的总体评价。
2022年语文试题总体上可以用“稳”与“变”两个字来概括。所谓“稳”,指其不变或基本不不变的部分。如,今年的语文试卷,继续落实核心价值的教育功能和为高校选拔合格人才的工具功能。另外,在试卷的结构上基本没有变化。所谓“变”,是指今年高考题在命题材料的选择、题型的设计和命题角度等方面出现的变化。如文言文阅读一改以往从纪传体和纪事本末类史书选材的做法,乙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古代杂史小说集《说苑》,甲卷和新高考I卷的文言文都出自《战国策》。语言文字阅读I,一改近几年的词语运用、修改病句、括号内句子衔接单选设置的做法,全部改为主观题,且考点和题目数量甲卷和乙卷也不相同,体现出“因材命题”的灵活性特点。以“稳”为主、“稳”中求“变”、“变”中寓“新”,是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基本趋势,但今年的“变”呈现了点多、面广的特点。为何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归根结底,是高考目的决定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为了规避固化思维和题海战术,选拔有真才实学、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二、2021年与2022年语文试题的对比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比较分析
表一、
2022年新课标甲卷 | 2021年新课标甲卷 | ||
议论文 阅读 | 选材 变化 | 《<中国金银器>导言》 | 《<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
试题 结构 | 三个选择题(无变化) | 三个选择题(无变化) | |
设题变化 | 正选+反选+反选 | 反选+反选+反选 |
表二、
2022年新课标乙卷 | 2021年新课标乙卷 | ||
议论文 阅读 | 选材 变化 | 《中国逻辑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序》 (中国与西方叙事视角对比分析) | 《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构理》 |
试题结构 | 三个选择题(无变化) | 三个选择题(无变化) | |
设题变化 | 反选+正选+反选 | 反选+反选+正选 |
表三、
2022年新高考卷 | 2021年新高考卷 | ||||
A卷 | B卷(暂无) | A卷 | B卷 | ||
议论文 阅读 | 选材 变化 | 两则材料:哲学+文学(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一则材料:《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 两则材料:《诗论》+《读<拉奥孔>》 | |
试题模式 | 三选择+两笔答 | 三选择+两笔答 | 三选择+两笔答 | ||
设题变化 | 反选+反选+正选 4理解分析题+5建议分析题 | 正选+反选+正选 4论证结构题+5联系分析题 | 反选+正选+正选 4论证思路题+5理解分析题 |
从上面的三个表格比较不难看出,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无论是新课标卷 还是新高考卷,在材料选择上侧重于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在试题模式上保持了相对稳定性,但也有变化,一是选择题3个题在正选反选的顺序上,新课标甲卷、乙卷,新高考I卷、II卷,各自与上一年度的顺序都不同。今年甲卷论述类文本1~3题正选反选的顺序实际上与2020年相同。很明显,这些变化,是高考命题组刻意为之,意在回避固化思维,考查考生的细致程度和应变能力。二是选项设置不在仅仅局限在材料中的概念词语,而是与考生平时学习中的“应会知识”相结合,利用材料里的观点领会贯通,做出正确的推断或理解。如今年的新高考A卷2题D项(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词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材料中没有出现“意在笔先”“空灵”“飘逸”,但这些词语或概念使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过的应知的知识,考查的是领会贯通和推断的能力。
笔者认为, 上面的分析可以给接下来的命题工作提供了一下借鉴:
一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材应侧重选文学、艺术、哲学等传统文化类。二是,在正选反选的设置上,不应固守当年高考题呈现的模式。三是,在选项设置上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考生应会的知识,应知的概念,设置理解推断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
2022年新课标高考卷 | 2021年新课标高考卷 | ||||
甲卷 | 乙卷 | 甲卷 | 乙卷 |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选材 变化 | 三则,自然科学类(科研) | 三则,自然科学类 (科研) | 一则,自然科学类(现象) | 三则,社科学类 |
试题模式 | 二选择+一笔答 | 二选择+一笔答 | 二选择+一笔答 | 二选择+一笔答 | |
设题变化 | 4、5题反选(流程图)+反选 6.研究意义 | 4、5题正选(流程图)+正选 6.研究意义+启示 | 4、5题 反选+正选
6.内容概括 | 4、5题反选+正选
6.经验概括 |
从对近两年实用类文本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2022年高考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选材上与今年的热点话题和热点事件联系密切,侧重于自然科学研。如甲卷选择的是杂交水稻研究的话题,乙卷由有关雪花形状研究的话题。这两个话题,首先是迎合了当前国家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视,弘扬格物致知、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与国际粮食危机,袁隆平的贡献和冬奥会有关。其次,在题型设计上,图解选项题又重现。(2017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7题也是这种题型)。第三个方面是在正选与反选顺序上的变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
表一
2022年新课标高考卷 | 2021年新课标高考卷 | ||||
甲卷 | 乙卷 | 甲卷 | 乙卷 |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体裁 材料 主题 | 二则:小说+新闻 战争军人顽强 | 散文(书信)
青年追求革命
| 散文(游记) | 小说 |
试题模式 | 一选择+二笔答 | 一选择+二笔答 | 一选择+二笔答 | 一选择+二笔答 | |
设题变化 | 8. 人物形象特点 9. 艺术表现方式和文体特点 | 8. 情感状态原因分析(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 9. 谋篇布局 | 8.考查的是对文本深入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9.对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 | 8.考察对语段安排和情节作用分析的能力 9.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
表二
2022年新高考卷 | 2021年新高考卷 | ||||
I卷(A) | II卷 | I卷(B) | II卷(A) |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体裁 材料 主题 | 小说《江上》 历史故事 | 暂无
| 小说《石门阵 》 | 小说:《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
试题模式 | 二选择+二笔答 | 二选择+二笔答 | 二选择+二笔答 | ||
设题变化 | 6.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7.(局部情节理解)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情节设计(创新)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8. (艺术手法)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9. (文中词语的含义)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6.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7.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
比较可知,新课标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题型模式上没有变化,但甲卷在材料组合上打破了以往一个文本的模式,像去年的新高考II卷一样,运用了双文本模式。在文本主题上,与弘扬核心价值理念紧密结合,都选择了革命和青年的题材。这与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的政治背景有关,总书记一再强调重视青年有关。 新高考I卷 也有变化,文本选择像去年I卷一样,都选取了一篇小说;在选择题的设置上,则参照了II卷的形式。这再次说明,高考题的命题模式和命题思路,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四)、文言文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题
文言文阅读的变化,主要体现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材上突破了选取史传类和纪事本末类文本的做法,从《说苑》 和《战国策》 选取史料。如果细究起来,这样做也不稀奇,一则为了规避猜题刷题的题海战术,力求高考的公正。 从内容层面来讲,乙卷迎合了弘扬核心价值理念(德政、德治)的社会导向; 甲卷和新高考I卷中材料都出自《战国策》,内容上关涉联合抗敌的问题。笔者猜测,这样选材,折射了国家对当前俄乌冲突的基本立场。文言文阅读另一个明显变化 ,就是考查了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不再单纯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把握。
通过对上面阅读题的分析不难看出,高考试题的阅读题应该是先确定命题思想和价值导向 ,然后再精心选材 ,这是命题的根本性因素。另外契合当前形势,紧扣大纲考点(虽然取消了考试大纲,但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还是那些)。如今年考了文言实词,以后还有可能考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因此,试题研发工作应领会高考命题的“神”,而不应只求“形似” 。
语言文字运用题,是今年高考题变动最大的部分。题型和考点不固定,而是紧扣考点,因材命题。填写成语、代词的运用、病句修改、词语仿用、标点的使用、填充句子、变换句子等,涉及的考点之多,设题之灵活多样,是近几年未出现过的。
三、对公司产品研发的思考
公司近几年的试题研发,基本上是后一年沿袭上一年度高考试题的模式和思路,甚至不能越雷池一步。注重“形似”,缺乏“神会”。这样做的弊端在于产品缺乏创新和预测,固化了学生的解题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考生应变能力的培养。也可能对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的稳固与开拓产生影响。为此提几点建议。
(一)、准确领会高考题的命题思想和导向
今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适应了国家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双减”的要求,很好地贯彻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试题选材与社会紧密关联,设题上避免固化思维、富有创新意识,设问体现了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有些试题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如文言文实词题,选择课内相关文言句子入题。新课标甲卷作文,选择了《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个情节作为命题材料,在考查学生审题与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关涉到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因此,语文学科的命题研发应注意到这些,才能避免“穿旧鞋走老路”。
(二)、紧密结合教学实际,调整产品内容
纵观近几年的试题研发,总给人“千卷一面”的感觉。如,为高三上学期研发的“分科综合模拟卷”与后面研发的模拟卷、冲刺卷、猜题卷基本上是一个思路,一种模式,试题难度上也没大区别。实际上,高三上学期,学生课本刚刚学完,有的还没有学完,进度快的也刚刚转入一轮复习。这时的综合检测试卷,应紧扣教材,强化基础。在题型设置应多样,考点分布应点多面宽。另外,此阶段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不应只有多则材料组合的题型,还应有人物传记、访谈、单篇阅读等形式。复习中期的产品,应加大难度,丰富提问形式和命题角度。后期的冲刺卷和猜题卷,应该深入研究新一年度的考题方向,避免“冲”而不上,“猜”而不中情况的出现。
(三)、打破固化思维和贯彻创新意识
以前的产品研发固化思维严重,突出表现在新课标甲卷与乙卷界限分明,模式固定,还表现在材料的选择、试题类型、提问方式、设题角度等因循守旧。仔细研究最近两年的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每年高考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创新。今年的高考题新课标甲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像去年的新高考II卷一样由两则材料构成,打破了以往新课标卷只有一篇文章组成的做法。今年的文言文既没有选择纪传体史书中的资料,也没有选择去年刚刚出现的纪事本末。明年文言文出什么?很有可能避开《战国策》和《说苑》,再另辟蹊径。如果23届产品文言文的命题,再紧追《战国策》和《说苑》不放,有可能又滞后于明年的高考思路。今年的作文命题,采用了材料+主题的命题方式,特别是运用《红楼梦》中的资料命题,既考查了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又考查了审题把握能力。这也可看做是紧扣教材命题的一种导向。笔者认为,创新题,更能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更能彰显产品的创新意识,也能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上面只是本人对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粗线分析,肯定会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