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是当今信息时代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以物理学为研究对象,着重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效果等方面,论述如何正确处理教育思想与方法、教育目的与过程、教育形式与内容等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挖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巨大潜力,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这一古老的课题也必将打上时代的烙印。如何挖掘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使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笔者认为要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物理教育,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
重视观念教育,正确处理观念与方法的关系;
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使之达到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一种教育变革,它旨在引导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以学生个人受益程度为标志,以融合为手段。简单地说,现代教育技术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两个方面对现有的教育进行改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又是相辅相成的。
思路确定方向,手段确定质量,二者缺一不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实验教学本身来看,我们过去采用教师示范实验加学生分组实验的模式,注重的是实验的结果,要求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引入了探究式教学和“STS”教学思想,更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树立科技意识。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教育取向。像光的折射部分,凸透镜成像是重点实验内容,教师要演示,学生要动手,但其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记忆成像规律。针对小组实验探究的规律,采用“自我设定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等程序进行小组实验教学,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因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些同学的实验方案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但他们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却非常有效,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个例子是,当时为了使学生们的思想更开阔,计划更自如,我建议他们通过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库查找材料,这就是方法的更新。从思想上、手段上两个方面来说,如果教学方法不进行改革,那么即使网络再完善,信息量再大,学生也不过是被满堂灌满;同样,如果没有网络这个高信息量、容易获取的便捷途径,学生很难跳出教材去想那么多的实验方法。所以两者缺一不可。
想法是源,手段是流,水无终点。
尽管教育理念与手段是缺一不可的,但两者之间还应强调一种观念的转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现在有些同志一提到现代教育技术,就以为它是来龙去脉,是本末倒置。技术的应用很重要,但是教法不变,就是要用新的酒瓶。笔者所见的“镜中光的作用”课件,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新课教学、课后练习五个部分,乍一看,章法都是头头是道,而且形式也很丰富。但看其内容,只不过是照本宣科,将书本变成鼠标。这种教导恐怕与一百年前的教导效果不同。
面向教育目标,正确处理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在大的方面,教育旨在促进人类文明、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小的方面,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达到教学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无疑是一把利器,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损害教学过程本身。
要因人施教,以人为本。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三七二十一说得生搬硬套,显然是不正确的。比如,对于贫困山村,受教者课余时间有限,经济条件有限,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同时受教者的硬件设施也有限,如果教师不抓紧抓实,只管“STS”教学法,让孩子在下课后放下竹篮做调查研究,收集大量材料写调查报告,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个时候,不如退后一步,立足于现有情况,让孩子先记忆、理解、掌握教材的知识点。
不能为过程而过程,而是为技术而过程。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力推广,我国教育界存在着片面的认识,认为不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落后。因此,有的教师为了一堂公开课,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上,而是不顾一切地花费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来完成课件。最后让课件成为课堂的核心,老师成为课件控制的工具,不断点击按钮,不畏艰险,不敢越雷池一步,灵感,创意都会消失。多种课件中大量运用了一些奇特的动态效果,将能以其他教学手段完成的内容统统制作成课件,在舞台上装点成浓妆艳抹的角色,吸引观众好奇的目光。这就是为技术而技术上的错误,也不可取。不管我们用哪种技术进行教学,如果先考虑到对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这两个问题,这样的错误就不会再发生了。
手性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教育领域计算机技术的二次开发和普及,专门用于物理领域的光、电、机等虚拟实验室已经相当完备。实验采用虚拟实验室完成,一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进行;二是将设备消耗降至零,无设备不足或损坏现象;三是实验现象比实际更为精确。基于以上优点,虚拟实验室已被广泛应用。并且物理基础是观察与实验,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他们对仪器、精确测量的熟练程度,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作风,这是虚拟实验所不能做到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决不能让虚拟实验室完全取代手工实验。
注意教学效果,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不在于使用黑板或投影,也不在于华丽或简单的课件制作,标准只有一个,即效果。目前,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究竟该如何使其更适合这一内容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呢?
把握好得失得失的度。
总之,这种程度的可有可无,绝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一个“折射法则”的课件,作者把一幅关于光的折射法则的插图制作成动画,用按钮控制步态的显示。按一次按键,入射光线,按一次按键,法线,再按一次折射光线…按一次按键,显示一本书的插图。为什么老师不能边说边画?再如《惯性定律》这堂课,手拉小车把木块往后翻这个简单的现象,也要制作成课件,远不如实物来的直观,形象,简单。两者都纯属画蛇添足。
第二,要抓住实施重点。
对于物理学而言,某些过程是难以表现的,尤其是那些渐进的,瞬时的,微观的,抽象的物理过程,为了表现这些重点内容,就必须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举例来说,机械波的传播是很复杂的,让学生想象光是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既可以在计算机上观察到连续的传播过程,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观察到一幅图画,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到一个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