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和联合探究学习的现象。然而,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存在一些问题,陷入了误区。本文就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阐述了几点看法:
课堂教学中的几个主要误区
1.1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程以探究活动为改革突破口,旨在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许多老师误解了这一点:
(1)对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解存在偏差。(1)把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看作七个环节,机械地呈现七个要素。追求活动形式的完整性,使探究学习流于形式。(2)研究性学习庸俗化,让学生先提问,再让学生自学,被认为是研究性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流于形式。现在,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能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子,但我们可以发现,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表现为:①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研究价值,有些问题不需要讨论。②小组合作前,直接要求学生探究,没有独立深入的思考。③学生合作不积极,参与不均衡。(4)老师给不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也没有真正进行过深入的讨论,最后会尖叫。⑤“教室里的嗡嗡声”,大家都在张嘴,却没人听得清楚。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是常事。
1.2过分追求教学情境
有的老师太注重教学的情境,努力想创设情境。好像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课了。其实有些老师营造的场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会被老师营造的场景所吸引,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有的老师的数学课不是从“买东西”开始,就是从“分东西”开始……一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但是时间长了,学生就习惯了,再也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
1.3老师上课不敢说话
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非常害怕“说话”,很多老师把少说话或不说话作为一个教学原则。于是,全班同学开始“小心翼翼”,生怕说多了。而不是让学生自己“领悟”,也没有陷入安排替换的“罪名”,极大地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该说的我不会说,该说的我不会说。老师一句话指出的问题,我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比谁都少说话。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会被“灌输”,会被“灌鸭”。
1.4课堂教学表面生动
有些课表面上气氛极其活跃,学生的手像树一样,喊着“老师,我,老师,我……”的喊声不绝于耳。老师布置学生回答的时候,下面还是有喊叫声。问题是否真的被理解,学生和老师都不清楚。就陶醉在自己营造的热闹课堂氛围里。还有的老师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屋问题”,一味追求题数,没有区分学生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主动动脑还是一起跟风。
1.5教学过程过于现代化,追求手段
有老师认为不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是保守的,即观念不先进。所以老师花一周甚至几周时间精心制作课件。但是效果如何呢?有的课件只是课本知识的一个举动,只起到一个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室干脆成了“电影”,老师成了放映员,老鼠被点了,棍子被点了,学生成了彻头彻尾的观众;有的老师把界面做得有声有色,以为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听老师讲课,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有的老师为了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探究;因为有的老师有多媒体,黑板干脆就变成了“留言板”。上完一节课,黑板上除了题目没有其他字迹;有些老师因为课件制作粗糙,环节差而不知所措。老师跟着电脑,而不是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在课堂上谈论师生互动,展现自己的个性?
2对策
2.1科学探究的七要素是要素而不是七个环节,不应理解为程序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要素而不是七个环节,要素可以多也可以少,看情况而定。但是,如果链接(过程)必须是完整的,并且缺少一个链接(过程),它将是不完整的。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应该避免以链接(程序)的形式呈现七个要素,没有必要让七个要素都出现在一个探究主题中。有些元素不用机械的呈现就可以无形的展示出来。因此,有必要灵活处理探究教学,避免程式化甚至“定型化教学”。笔者认为,在组织初中生探究时,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探究。教师在学生探究前和探究过程中要有必要的一般指导和个别具体指导,不能进行“羊样”的探究,否则会给某些群体探究带来很大的盲目性,从而达不到探究的目的。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学生可以逐渐尝试探索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元素,最终实现对一个问题的完全探索。
2.2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也不例外。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否则有喧宾夺主之嫌。为了展示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一些老师不得不为简单的问题制作动画。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动画吸引,而忽略了老师讲课的内容。动画无疑是多余的,费时费力,降低教学效率。有的老师不是为了教学而制作课件,而是为了制作课件而制作课件。有些歌曲,有些动画,有些电影让学生眼花缭乱,眼花缭乱。兴奋过后,同学们什么都没学到。结果,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的教学不是尽可能的生动活泼,也不是越笑越好。安静有序的课堂氛围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笔者认为,让学生“动”是改革的目的,但仅仅“动”是不够的。学生会动,这是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给学生充分动脑子、动手的机会。没有这个充分条件,“运动”就会混乱,停留在表面的兴奋,但本质上不会给学生带来认知冲突、内心震撼、无声的触动和智力挑战。“活而不乱”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如果学生是主动的,他必须是完全主动的;学生讨论的东西,学生必须充分讨论;有些问题很简单,不需要讨论。不要强迫学生讨论。不要让学生轻易讨论,要看情况。学生活动的规模要控制好,要恰到好处。恰当地利用学生活动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3教学情景的正确使用
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不应该单纯以“活”和“活”来冲淡“学科味道”。虽然科学是相互关联的,但不要把语文变成历史,数学变成活动和游戏,物理变成数学推理。当然,教学场景是要设计的,但不是每节课都要从场景开始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规律,合理利用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生动、探索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
2.4强调课堂发言
我们反对“满屋灌”,不是为了淡化老师的言论。相反,我们应该重视老师的解释。关键是说什么,怎么说比较有效。有些地方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一节课的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相信只要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体现,教师就会发挥作用。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上课说还是不说,不是先进落后教学理念的试金石,也不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我们提倡让学生主动学习,这绝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熟练掌握教材和学习条件,不仅要讲重点、难点、疑点,还要讲得深入、透彻,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在题目上,要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讲难点,最重要的是讲自己还不懂,经常出错的问题。在讲解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启发、解惑中的主导作用。即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要受到启发;遇到挫折时,引导他们;疑惑时,给出深入透彻的解释。学校不需要限制老师的授课时间,老师也不需要限制自己的授课时间,但是要看问题的难度,学生的学习条件等因素。解释问题,要遵循一个原则:学生自己能完成的问题或者小组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尽量由学生来做,不能完成的问题,由老师和学生来解决。
2.5多媒体是教学的“助手”,而不是“主人”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应该永远处于从属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辅助和促进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喧宾夺主,不能用课件代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否则会阻碍师生之间的交流。
(2)多媒体制作不能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由于实验结果真实客观,课件制作可以随意改变实验条件或结果,课件实验的可信度会大大降低。所以可以实验的东西一定不能被课件代替,否则会失去实验的功能。而分子运动和一些抽象实验等肉眼不易观察到的微观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进行展示,让学生得到清晰的印象。
(3)不要滥用视听效果,否则会混淆学生的注意力。
(4)课件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6处理好“拿来主义”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错误的“拿来主义”是直接照搬别人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不加修改,拿来用。给人一种模仿的感觉。过多的模仿会使他们的教学变得不伦不类,失去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正确的“拿来主义”,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改造,创新,真正的化为己有,为我所用。
“自力更生”就是不依靠别人,而是靠自己做事。信息时代,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不吸收别人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想从事教学工作,会走很多弯路,不会成功。
处理好“拿来主义”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既要借鉴他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丰富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