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智业天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
唯一热线:025-58601833

2024年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高考真题研究 ——围绕核心,稳中求变

责任编辑:  录入时间:2024-6-13  阅读次数:182

2024年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高考真题研究

——围绕核心,稳中求变

南京智业天成   历史研究员  马海燕

一、宏观简介:2024年新课标文综卷总体情况

2024年全国高考已经在6月10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其余多数省份在9号结束)正式落下帷幕。今年的新课标高考历史命题整体来讲做到了守正创新,承上启下,注重核心素养考查,严格依据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坚持依据标准实施和分布考点,注重教考的衔接,试题保持相对稳定性,稳中求新。开放和创新是一贯坚持的理念和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考查内容方面,注重体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线索、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突出全面性、典型性;在试卷风格、结构、题型、题量方面,能够坚持稳定,推动考试内容改革的稳步前行;在试题材料选择方面,实现了“无史料、无情境不命题”,新情境、重思维、考常规,遵循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的落实

全国历史新课标文综卷对选择题和材料题的设置,注重素材选取、问题设计与课标规定的专题、内容相契合,试题情境既新颖又与学生所学有所关联,既是基于教材的知识点又高于教材,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拔高,从而引导学生在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线索的梳理和对历史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下面对202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真题进行浅显的分析和表达自我看法。

二、微观分析:2024年新课标文综卷考点

1.整理考点及考查的历史学科素养如下

题号

新课标全国文综卷考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

24

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特征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5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选贤任能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6

三国两晋时期的政治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7

古代民族关系——南宋与金朝关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8

清代租佃关系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9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0

古代波斯文明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1

新航路开辟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2

法国的手工工场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3

非洲的民族独立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4

俄国十月革命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5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国家外交政策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2

中国与西欧古代的农业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43

十年国共对峙时期的国共关系、对外关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44

新中国及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化——制造业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 围绕核心,稳中求变

(1)围绕核心,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2024年新课标文综卷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不变。试题考点分布和结构与往年的高考历史全国卷的分布结构一样,选择题12题,材料题3题,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分数比例为48:52保持不变;整体而言,2024年新课标历史真题的知识点都是在基于新课标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察学生的各项能力;历史学科在试卷结构、题型题量、阅读量、考查内容等均保持稳定,试题更加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稍有拔高。如2023年和2024年新课标文综卷第42题都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进行立意等;从“四史”考查来看,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依旧是考查重点,社会主义运动史也有所考查;与2023年试题相比,同样考查了一题史学理论题(第27题),考查史料研习方法与理论。

2)比例合理,稍有变化:2024年与2023年新课标文综卷变化情况

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布变化

题号

2023年

2024年

24(选择)

中国古代史(新石器时代)

中国古代史(新石器时代)

25(选择)

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

26(选择)

中国古代史(两汉)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

27(选择)

中国古代史(唐代)(史学理论)

中国古代史(宋代)(史学理论)

28(选择)

中国古代史(明清)

中国古代史(清朝)

29(选择)

中国近代史(1910年)

中国近代史(清末)

30(选择)

中国近代史(1894-1920年)

世界古代史(公元前5世纪波斯)

31(选择)

世界古代史(公元前18世纪)

世界近代史(16世纪)

32(选择)

世界古代史(13世纪)

世界近代史(17世纪)

33(选择)

世界近代史(1808年)

世界近代史(19世纪)

34(选择)

世界近代史(1854-1868年)

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

35(选择)

世界现代史(当今)

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中期)

42(材料)

现代美国与中国(25分)

中国古代和西欧古代史(25分)

43(材料)

中国古代史(12分)

中国近代史(12分)

44(材料)

中国近代史(15分)

中国现代和当代史(15分)

根据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来:

①选择题:2023年新课标文综卷中国史占7题(共28分),中国古代史考了5题、近代史考了2题、现代史未涉及,世界史考了5题(20分);而2024年,中国史占6题(24分),中国古代史考了5题、近代史考了1题,现代史未涉及,世界史考了6题(24分)。这体现出24年新课标文综卷的选择题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各占一半的。

②材料题:2023年材料题中现代史所占比例较大(25分);而2024年古代史的比例较大(25分),是否按照这个规律,2025年近代史的比例增加,特殊题型是否会落脚到中国现代史(12分)上。

③试卷整体变化:在通史考查比例上,世界史比例有所增加,中国近现代史略微下降,但基本比例变化不大。(32:31:37)从考查知识点来看,明确考查选择性必修内容的试题有所减少,考查内容以《中外历史纲要》内容为主。从考查知识点专题分布来看,经济史(7题)考查有所增多,与政治史(7题)共同成为考查重点。文化史(1题)考查依旧较少。

3. 2024年新课标文综卷试题选材、设问及答案特点概括

1)注重爱国传统和家国情怀的展现

总体的目标,一是传承爱国主义传统,如第33题,考查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影射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爱国主义精神;第43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体现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与抗日烽火,中国局势的复杂以及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第44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展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巨大成就。二是关注科技发展与进步,如第44题,考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型升级,引导学生了解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奋斗历程,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所取得的成就之间的内在关系。

2)注重中华文化自信和认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有人民对自己文明产生、发展的价值认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发挥人民价值主体作用。2024年新课标文综卷的命题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因素,如第25题,考查先秦时期各家学派对人才的重视,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之所以文化悠久、文明昌盛,这是与我们国家历代重视选贤任能有很大关系的;第42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创新与进步等,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为中华文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国长期领先于世界水平,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相同点及兼收并蓄特色。

3)注重材料选取的历史性和贴近现实

 高考历史新情境的设置一是要注重具有历史性,二是要贴近生活实际。如2024年新课标文综卷第28题,本题围绕“清代农业租佃关系”创设情境,借佃户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情境贴近生活实际,生动鲜活。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有封建制度、土地生产方式、赋税制度变革等,通过多个维度,理解中国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强化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长时段思考。

4)注重材料设问灵活多元性和答案的开放性。

一是材料选取以及设问和答案的多元性和灵活性,充分考察考生想象能力。灵活多元性体现在设问的设置上,如“据此可推知”“不认同”“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这可用于说明”“据此可知”等,选择题与材料题的设问方式几乎没有重复的;二是要在辨别史料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所得出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如2024年新课标文综卷第43题,以《老新闻1931-1939》中的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摘编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又要有全面深刻地总结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不再是单纯的小论文写作,还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发掘历史本质的能力。学生可以从“中国局部抗战的兴起和革命形势的发展”的角度进行一个短评,也可以以“1932年的中国:民族危机与抗日烽火”的角度进行阐述,还可以以“1932年的中国:民族抗争与内战交织”的国内外形势进行论述。总之,在结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答案具有相对的灵活性特点。

高屋建瓴,美中不足

总之,2024年新课标文综卷的命题还是很成功的,既具有基础性,又注重拔高性;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树立文化自信,又注重对政治、经济、科技的考查,体现历史性和时代性、进步性;既具有稳定性,又注重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但是个人觉得选择题和材料题有出现重考点的嫌疑。

如:选择题的第28题和材料题的42题。

选择题的第28题考查的是清代的租佃关系,是关于古代的农业方面的土地利用方式方面的考点,而第42题的材料一中主要考查的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方面的内容。两题都涉及农业与土地利用。

如:选择题的第30题和材料题的42题。

   选择题的第30题考查的是古代波斯的地租征收情况,材料也涉及了关于土地、农具、种子的租用情况,而材料题第42题也涉及农业与耕地的关系。两题都涉及农业与土地利用。

如:选择题第31题和选择题第35题

选择题第31题以新航路开辟的为背景,考查贵金属的全球流动;而第35题以苏伊士运河危机为背景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国际货币体系,两题都涉及了流通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