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开放式默写”题型的嬗变及命题启示
语文研究员 张存宽
一、题型定义
“开放式默写”为通俗称呼,一般指高考语文试题“名篇名句默写”部分的第3小题,该题的题干指向相对更加开放,参考答案不局限于某一背诵篇目中的两句。该题型始见于2021年高考中,本文将以2021-2023三年高考语文试题为研究对象(新高考过渡时期,默写部分各省份略有不同),试对高考中这一已经基本稳定下来的“新”题型略作梳理,以期对今后的命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试题汇总
年份 | 卷别 | 具体试题 | 参考答案 | 参考答案出处 |
2021 | 新高考Ⅰ卷(江苏) | 杜康代指酒,写出带杜康的诗句:“……” | ①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 曹操《短歌行》(高中教材) |
②不似杜康神用速 十分一盏便开眉 | 白居易《镜换杯》 | |||
③杜康能散闷 萱草解忘忧 | 白居易《酬梦得比萱草见赠》 | |||
新高考Ⅰ卷(福建、湖北、广东、湖南、河北) | 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①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初中教材) | |
②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见三秦 | 杜甫《冬至》 | |||
③镜写三秦色 窗摇八水光 | 温庭筠《题翠微寺二十二韵》 | |||
④三秦流血已成川 塞上黄云战马闲 | 罗隐(一作韦庄) 《即事中元甲子》 | |||
新高考Ⅰ卷(山东) |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 | ①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
②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 王维《山居秋暝》(课标要求,教材无) | |||
③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 王维《山中送别》 | |||
新高考Ⅱ卷(辽宁) | 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高中教材) | |
②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 黄庭坚《登快阁》(高中教材) | |||
③秋窗犹曙色 落木更天风 | 杜甫《客亭》 | |||
新高考Ⅱ卷(重庆) | “日边”一词的字面意思就是太阳旁边,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如诗句“……”中“日边”的含义就是如此 |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 李白《行路难》(初中教材) | |
②唯有残生梦 犹能到日边 | 顾况《送韦秀才赴举》 | |||
③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 |||
④之子棹从天外去 故人书自日边来 | 韦庄《章江作》 | |||
2022 | 新高考Ⅰ卷(山东、江苏) | 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诗句中 | ①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教材) |
②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教材) | |||
新高考Ⅰ卷(广东、河北、福建、湖北、湖南) | 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初中教材) | |
②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 白居易《琵琶行》(高中教材) | |||
③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标要求,教材无) | |||
④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 李白《蜀道难》(高中教材) | |||
⑤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小学教材) | |||
新高考Ⅱ卷 | 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 | ①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高中教材) | |
②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 |||
2023 | 新高考Ⅰ卷 | 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就很好 | ①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蜀相》(高中教材) |
②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 陆游《书愤》(高中教材) | |||
新高考Ⅱ卷 | 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 ①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 杜甫《旅夜书怀》(初中教材) | |
②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 孟浩然《宿建德江》(小学教材) | |||
③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黄庭坚《登快阁》(高中教材) | |||
④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高中教材) | |||
全国甲卷 | 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初中教材) | |
②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 韩愈《晚春二首·其一》(初中教材) | |||
全国乙卷 | 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次,古诗云:‘……’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李白《行路难》(初中教材) |
三、小结分析
(一)变化趋势
1.联系教材更加紧密
从上文的整理表格中不难发现,从2021年首次出现在新高考卷中,到2023年首次由新高考卷延伸至老高考卷,“开放式默写”这一新题型迅速在探索中找到了命题的立足点,即设置合适的情境,勾连多个教材文本进行考查。
2021年首次出现在新高考卷中时,该题设置的参考答案基本只有一点为教材内容,如新高考Ⅰ卷三套题中的“杜康”“三秦”“王孙”,以及新高考Ⅱ卷(重庆)中的“日边”,这就使得原本指向不固定答案的开放式命题,成了事实上的“封闭式”,实则还是对单一文本的考查。
也许是命题者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与命题初衷相违背,于是在2022年延续这一题型时作了优化,首先题干设置的限定更加明确:“唐宋诗词”,这也符合教材中古诗词的选文特点,更贴合学情。
其次,在参考答案的设置上,以教材文本为主,除了新高考Ⅱ卷的“京华”依旧指向一个教材文本之外,新高考Ⅰ卷的两套题都可以用多个教材文本作答,大大扩展了学生答题的发挥空间,比起2021年的题更契合原本的命题意图。而“开放”的目的,是指向对指定教材文本的考查,在“开放”与“封闭”中逐步达到平衡。
2.设置情境更加具体
2021、2022两个年份的题目中,“开放式默写”这一题型基本呈现为对“意象”的考查(类似“飞花令”游戏),不过在2022年新高考Ⅰ卷(广东、河北、福建、湖北、湖南)出现了一点新的变化,考查的落脚点由明确的单一意象开始转变为具体情境:“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而这一变化到2023年得到了延续和进一步发展。
2023年的四套试题中,除全国甲卷延续了对“意象”的考查,另外三套试题中的“开放式默写”都设置了小刚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新高考Ⅰ卷:小刚想为自己临摹的诸葛亮的画像题两句诗;
新高考Ⅱ卷: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描绘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看见眼前壮阔景象时吟诵的写景名句;
全国乙卷: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安慰他。
情境的设置合情合理,契合学生实际生活,紧扣课标“教学建议”中对于“学习情境”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由此可见,“开放”不是漫无边际地随波逐流,是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基于学情的深度命题。
(二)命题启示
1.回扣教材,串联文本
基于高考中“开放式默写”题型对教材文本的联系逐渐加强,平时对这一题型的命制就更加要求命题者熟悉教材内容,尤其关注教材中多个文本之间的联系,以某一共同主题元素串联,尝试如下表:
主题元素 | 作家作品 | 所在教材 |
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生活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
苏轼《赤壁赋》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
陆游晚年被贬后赋闲 | 陆游《游山西村》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陆游《书愤》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表格中六则教材文本又可以整合归纳出共同的主题:“贬谪”,而贬谪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母题,这就要求命题者对于教材古诗文要有体系地进行梳理总结,这才能避免2021年首次出现“开放式默写”时名为“开放”实则“封闭”的情况,同时题干要有一定的限制,给学生边界明确的答题空间。
2.关注学生,设置情境
根据课程标准对于命题在“情境化”方面的要求“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以及对于“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的解释“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目前高考试题中的情境设置基本为“个人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难度适中,未来可能会设置难度和要求更高的“学科认知情境”。
叶丽新认为: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直指“学科本体”,深度关联语文学科本体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古代汉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以及各类文学知识;在认知与思维深度上,更偏向评价、探究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复杂高阶思维;如果说,社会生活情境的构成要素必须包括真实、具体的生活背景、场景等,那么,学科认知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则主要是在语言文字材料内部或语言文字材料之间构造语文学习的时空场域,当学生在语文学习时置身于这样的时空场域,就可以被认为处于学科认知情境或个人体验情境中。学科认知情境尽管没有还原社会生活实践场景,似乎不那么“生动”,但集中于学科本体知识的情境往往对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要求更高。一般认为,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文化常识、文章学知识等,这也就成了命题者命题的方向。尝试如下表:
题干涉及学科本体知识 | 例句 | 例句所在文本及教材 |
对句互文 |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木兰诗》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岳阳楼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表格中以“对句互文”作为串联多则教材文本的学科本体知识,当然涉及的文本远不止表格中列举的这些,虽然看似没有设置具体的情境,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化的修改,如:拟写书房对联时,要求使用对句互文的两句……因此,学科认知情境的设置,应当以纯粹的学科本体知识先行来设置“母题”,再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对应地适配,或许是命题的一种操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