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
——浅谈对2023全国卷历史的一点认识
历史研究员 张生莲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出自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这句话是说,一成不变的规章制度不能够应对形势的千变万化,一条道路不可以通达许多不同的目的地,在行驶的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结合2023年中国高考的特殊背景(过渡之年):新冠疫情的管控全面结束,党的二十大后国家开启新征程,西南地区全面进入新课改。三年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冲击,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国内外的复杂局势,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等等,使得2023年高考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下面我就谈下我对23高考历史全国卷命题特点的一点浅见。
作为考试,高考试题具有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功能,具有浓厚政治性。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三套试题的命制强调方向性,融入二十大精神,构建“五史”考查体系,彰显核心素养立意,注重考查思维品质,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调稳定性,注重严格贯彻依标施考,落实教考衔接要求,试题难度适中,试题情境友好平实,为平稳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但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告诉我们,变革就是永恒,创新才能进步。结合新时代中国倡导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归根结底在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认识,2023年高考全国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比重上明显加大。选择题方面,文化史比重超过40%。材料题方面,甲乙两卷的47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文化名人。甲卷考查孔子的“乐教”思想,乙卷考查孔尚任的《桃花扇》,乙卷的42题更是全面考查中国古代民德的变迁。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再次印证。从世界政治的角度看,非西方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迹象呈现出群体性崛起的独立自主之势头。从国际经济的角度看,各国发展步伐“去西方化”的速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持续推进。从全球观念的角度看,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理念遭到全球批判而呈现前所未有的“去神话化”进程。高考全国卷一直关注第三世界发展,但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对第三世界的关注明显加大。突出体现在考查比例的加大,考查题型的拓展。全国甲卷第35题考查美国对菲律宾的“民主种子”项目,第41题《塞尔登中国地图》的东南亚南海问题;全国乙卷第35题涉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的下降;新课标第35题批评发达国家的“共同责任论”,第42题,美国对拉美的殖民和中国对东南亚的合作。
基础性是高考评价的四大考查要求之一。2019年,历史学科统编教材的颁布,标志“一标多本”的时代走向结束;2021年,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三年疫情的影响等等,使得学业负担成为全民话题。学科的基础性的回归成为趋势,2019年以来,高考历史全国卷改革史的考查是其典型。2023年高考,在试题基础性的考查上得到明显彰显,最典型的是全国甲卷26题。试题的难度适中,基础理解应用增多,教材依托明显加强。
全国卷致力于社会稳定,受制于卷面篇幅,受制于文综合卷等因素,创新创造缓进,但各地的有益尝试为全国卷创新也提供了借鉴。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在试题情境设置方面有较大突破,最为典型的即为甲卷41题,值得思考关注。41题第二问中的这两类设问均是在全国卷中首次出现,是全国卷在学科素养命题中的重大尝试。
最后,我想说:“整体而言,2023年的高考历史全国卷在平稳中寻求创新,在延续中悄然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