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智业天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
唯一热线:025-58601833

浅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语文高考命题中的体现 ——以2023年新课标试卷为例

责任编辑:  录入时间:2023-8-14  阅读次数:176

浅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语文高考命题中的体现

——以2023年新课标试卷为例

语文研究员   严萍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要求加强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科学设计命题内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多项要求,形成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全面发展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2023年两套新课标语文试卷的命制正是深入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面仅选取一些例题浅谈一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这对于我们的试题研究、命制工作具有重要的学习参考作用。

高考为什么而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系统化地阐释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即为“立德树人”而考,为“服务选才”而考,为“引导教学”而考,这是高考的核心功能,是促使高考内容改革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为双文本阅读,两则材料分别摘编自习近平的《谈谈调查研究》和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但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深入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强调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这些正向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体现出“立德树人”强化育人和积极导向作用的功能。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第1A项考查两则材料是否“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第3D项考查材料二是否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第5题考查对两则材料中调查研究的“客观”问题的理解,这些题目都是在整体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设置的,而不能抛开整体仅聚焦于某些语段或某些语句,也就避免了一些学生根据选项再去文中找相关信息的“省力”做法,能反映出考生对材料理解的真实水平,体现出较高的信度和区分度,进而体现出高考“服务选才”的功能。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围绕“调查研究”,且第1B项考查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是否一致。这些内容都与教材有关,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是以“家乡文化生活”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就是“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要求任选主题进行深入调查,后面附有毛泽东的文章《调查的技术》;第五单元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而《乡土中国》正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现代文阅读Ⅰ与教材联系紧密,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的评价目标,有利于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目的,也提示我们命题要体现高考“引导教学”的功能。

高考考什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针对“考什么”的回答体现在四个层面,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这四个层面并不相互孤立,而是联系紧密,是一个有机整体。

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材料选自陈村的《给儿子》,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以书信的形式引导“儿子”(城市青年)回到乡村,去见识乡村的风物,去感受村民的勤劳淳朴,去了解中国的乡土生活,这能给当代城市人尤其是城市青少年以有益的精神启迪,促使他们热爱生活,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体现出高考对“核心价值”的考查。

“学科素养”是高考中考查“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导向,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这三者的概念阐释中都提到要“面对具体情境”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我们仍以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为例,第9题就设置了一个具体情境——“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进而提出问题——“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此题将考生定位为读书小组成员,要为《给儿子》写一则文学短评,并且设置了甲组、乙组关键词的限制情境,这就要求考生转换身份,适应情境,在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以关键词“河流”为例,它是文章抒情的意象象征之一,它象征环境与风景,也象征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其中寄寓着作者的深刻思考,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作品的主题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理解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对文本进行解码、理解、整理,再运用恰当的语言和符号去进行表达,使得观点表述清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这是诗人林希逸就治学问题对友人做出的答复。从诗歌主题来看,这是近几年高考都未考查过的“论学”主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从诗歌内容来看,它主要探讨了如何治学的问题,首联列举当时为学的普遍现象,或沉溺书本,或迷信古人,颔联直接点明精深的智慧从来不会因口耳相传就获得,颈联以参禅、修仙两个事例进行类比,说明治学须得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其中真谛,尾联则化用南宋学者魏了翁的名言表明自己的观点。第16题就是基于尾联进行命题的——“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此题既要关注诗作的内容,又要关注评价语的核心,难度较大,启发考生思考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这道题要求考生运用形象思维能力,对于考生丰富精神、净化心灵、提高修养有积极作用,体现出“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考查,以及对“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综合运用。

高考怎么考?

高考怎么考,即指高考的考查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定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角度对学生素质的高低进行评价,也对高考试题质量的优劣进行评价。

“基础性”即强调基础扎实,要求考生对基础部分内容的掌握必须扎实牢靠,因此高考试卷中需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如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第11B项考查“闻金则止”,它指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此项错点设在对“金”的理解,选项将“金”错误理解为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而“刁斗”在古代是在夜间敲击以作巡逻防卫之用的,并非战斗时止战之用,这属于文化常识题,重在平时的阅读积累。第13题翻译句子中对“却”“缓辔”等实词的考查,对“不亦乐乎”等句式的考查,都是初中课文《木兰诗》《论语·学而》中曾学过的。再如第17题要求默写《五代史伶官传序》《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相关语句,都是在引导考生打牢基础知识。

“综合性”即强调融会贯通,要求考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能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如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Ⅱ选自沈从文的小说《社戏》,第7C项考查文本中的景物描写与鲁迅《社戏》中的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D项考查沈从文写社戏是否与他写《边城》一样都是为了描绘有桃花源意味的乡土社会,这就需要考生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再结合对课文《社戏》和《边城》的理解来做此题,涉及理解、分析、鉴赏等能力的综合运用。再如第19题考查句式变换后的表达效果,“一只仙鹤优雅地舞者,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改为“一只仙鹤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里解题的时候除了要答到排比的修辞手法,还要从韵律感、结构整齐的表达效果上回答,这几点需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

“应用性”即强调学以致用,要求考生能将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的实际问题。如新课标Ⅱ卷作文为材料作文题,材料关联本套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谈到当代青少年中常见的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现象,指出青少年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有时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去放松、沉淀、成长,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了读写结合、由读到写的语文运用过程。此题贴近当今时代,贴近学生生活,新时代的青少年成长环境早已今非昔比,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都是时时刻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他们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一个自我放松、自我沉淀、自我成长的安静空间,应该怎么做?这就引导考生在成长主题的限制情境中思考自己的生活,进而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创新性”即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求考生能在创设的新情境、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中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新问题。如两套新课标卷的第10题都放弃往年选择题的考查形式,转而要求考生从8个断句点中选择3个正确的,这种创新的试题设问方式避免了考生单纯利用排除、猜测等技巧作答的可能,有效考查了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且相较于选择题的0分或者3分的差距,这种题型的得分可以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更能客观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再如两套新课标卷的第17题(3),都出现了小刚这个人物,新课标Ⅰ卷设置情景——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诗,用哪两句古人成句比较恰当?新课标Ⅱ卷设置情景——小刚创作《正气歌》时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哪两句前人写景名句?这两小题未采用简单识记的设题模式,转而设置真实生活情境对名句应用进行考查,且答案并不唯一,只要符合设定场景即可,这就考查了学生在新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任务的能力。